星洲网
星洲网
星洲网 登入
Newsletter|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|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|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|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|星洲网 活动

ADVERTISEMENT

ADVERTISEMENT

孝心

几个儿子比她先走,老奶奶有两个孙女一个孙子。在美国念书的孙女客死异乡,不让奶奶伤心,两位孙子连续3年以妹妹名义写家书。奶奶八十寿辰时,他们找来长相酷似妹妹的女生帮忙。女生被兄弟真情感动,全力假冒孙女,并自我承诺:只许成功,不许失败。 奶奶临终前谢谢女生陪伴她度过最后时光,女生惊讶她知真相。“怎么可能一连三年之间,连个长途电话都舍不得打呀?”奶奶说。她无意中见到孙子编造的英文书信,请人翻译,证实一切。不拆穿,怕“伤他们的心”,她没有不快,反而因孙子孝心感到温馨,时光不能倒流:“如果去哀悼已经失去的人,不如把这份感情怜爱眼前的人。” 故事来自琼瑶《梦的衣裳》,小说和电影我都看过,但是故事早忘。韩宝成主编的《中外晚晴文学研究》提老奶奶情节,并非沉湎少年情怀,分析老年心境才是编者重点。 《中外晚晴文学研究》由北京、黑龙江、山东、海南、内蒙古等省份文化传媒与高等院校老师参与编写,共十二章。全书以晚晴文学内容、特征和发展规律为经,以著名作家作品为纬。 面对衰老或死亡,不管是伤感哀叹,又或默然以对,岁月仿如烈酒,在生日当天满满斟上一杯,提醒我们:时光从未停步。那一杯看似平常,实则暗藏深意,总有一天,健康会被敲响警钟。“最是人间留不住,朱颜辞镜花辞树。”王国维说生老病死是必经之路,容不得任何侥幸或幻想。 “晚晴”乍看是小题目,实则不然,《中外晚晴文学研究》编者说他们“举撮机要”,尝试分析几百位中外作家作品,读者虽然只能走马看花漫步其中,却也能感受到要轻松面对“变老”课题不易。“曹操、琼瑶与遐龄文学”在第一章第二节,曹操和琼瑶并列,我心中好奇,所以先读第10页到第14页。 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,老人被看成是智慧化身,是成熟标志。奶奶后来起了牵红线念头,离开世界前她问女生可否成为她孙媳妇,女生点头,奶奶脸上泛起笑容。《梦的衣裳》以恋情描写为主,不离琼瑶本色,但是转到老奶奶视角后,高度立变。《中外晚晴文学研究》编者说“互助互爱”的灌输,说明琼瑶的小说值得注意。此书并不是讨论作家地位,而是着重晚晴文学的创作风貌,不必为琼瑶和曹操并列而批评编者鉴赏水平。 探讨晚年生活的文章我读不少,年岁越长,涉及越多,说穿了,不过希望余生有更周全规划。不只要学习养生,还要学会放下,我在前人身上找到晚年意义和人生的美妙。顺便提醒自己,遐龄之时,该想境界提升。年轻一辈看我们若没有一丝敬重之意,肯定是因为我们忽略将阅历化成修为。 “得处亦多矣,风前任鬓斑。年过半百外,天与一生闲。莹净云间月,分明雨后山。中心无所愧,对此敢开颜。”这是北宋大儒卲雍的〈晚凉闲步〉。邵雍说他在人生过程中所得不少,如今步入任由白发在风中飘动的年龄。已经过了50岁,老天赐他一生清闲。眼前一切美好,月亮在云间明净清澈,雨后的山峦分外清晰。回顾从前,内心没有丝毫愧疚,因为如此,可以时常开怀大笑。 身心要照顾 欲望要节制 人生不一定要和名利纠缠,如何定义成功因人而异。献出诚心,取得安宁,种如是因,得如是果。无愧于人,无愧于事,那是对过去待人处事的绝对信心。说开了,并不是难事,不过是踏实做人,将家人照顾好,做事认真诚恳,对朋友忠诚,不忘设身处地。 生命的每一阶段,都有让人怀念之处,并且经常伴随着愉悦的美感。孩童的稚嫩是美,年轻人的理想是美,成年人的稳重是美,老年人的智慧是美。一切没有绝对,孩童天真,但也任性。年轻人有热情,但行事冲动。中年人稳重,但难逃功利心态。老年人历经风霜,但常犯固执毛病。身心要照顾,欲望要节制,如此光华才会极致展现。我的朋友陈忠登医生在《俯首甘为孺子牛》如是说。 内在美需要“不断地操练、修整、适应、更新”,经过学习,我们“才能活得更美、更好”。陈医生说“生命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”。20岁以前,需要家人、朋友的护养和培育,晚年更是如此,若身边有人陪伴,“生命的故事可以依旧美丽”。 老奶奶在《中外晚晴文学研究》出现,编者展示“依旧美丽”的意图昭然若揭。一边是付出,一边是收获,我们游走其中,维持对人性的信任,友情如此,亲情如此,细水长流的小努力是快乐源泉。
22小时前
12月前
12月前
人们常说妈妈带孩子很辛苦,不如交给家里的祖辈,我觉得这样的想法有些矛盾。带孩子不是很吃力吗,交给爷爷奶奶不是辛苦了他们? MCO期间开始,我身体出现的小毛病频密起来。胃酸逆流、关节炎发作、肠胃炎、消化不良等等,细细碎碎的像尘埃似的,我没法全都记得。哪个让我最痛,或哪个折腾我最久,我就记得哪个。这是常理。 亲朋戚友知悉后,就会建议我将e送到托儿所去,好让我可以静心休息。这也是常理。 成为一个妈妈,身心的耗损是常人无法想像的,孩子是故意也好,无意也罢,总是考验妈妈们的求生意志。 和红斑狼疮多年的角力后,我觉得我的灵魂已经老化了10年,对于生死、人性和命运,来到看破红尘的心境。 如今,当了5年的妈妈后,我又觉得我的灵魂再老了10年,而且它会持续加速老下去,历经枪林弹雨后,劫后余生的感觉。带一个5岁的儿子,宛如天天在战场上。敌方有千万种惹恼人的方法,也设下了千万颗地雷。母子俩之间,几乎是你给我子弹,我给你手榴弹过日子。 送e上学后,我多了一点休养的时间,的确就那么“一点”。放学后,他就把在家缺的那几个小时,加叠补回来,结果我那些休养过的时间又归还回去了。 [vip_content_start] 由于放学后的e精神不佳,情绪自然也不好。比如回到家,忽然发现某个玩具没有在他预想的位子上,他就爆哭了。大概过了半小时,终于可以洗澡。洗澡的时候,他硬要玩水、刷地,被拒绝后又爆哭半小时。吃午饭时,不满意桌椅的距离,再哭半小时。就这样半小时又半小时,我在等他哭、听他哭、配合他的循环中,日复一日,元气渐渐耗尽。 曾经打算让e在课后留校上个什么技能、才艺班,岂知他坚决说“不”。 “我在家的时间已经很短了,我不要再待在外头。”e说。 e“在家”的意思是“和妈妈在一起”。他甚至会命令我们:“妈妈,你们送我上学后,就绕到前面大门去等我放学。我要第一个离开学校。” “和妈妈在一起”对小孩是很重要的事,小时候的我也是。母亲忙着裁剪衣服、踩动针车,我坐在她脚边玩,虽然她连跟我说话的时间都没有。 在我哥哥姊姊小的时候,母亲为了生计,将哥哥姊姊寄放在亲戚家,每逢周末才回来。 “‘妈妈,妈妈,不要走。’你姊姊小时候总是拉着我说。”妈妈扮着哭腔对我说。她脸上带着笑意,笑姊姊找妈妈,但我在她眼里看到的是歉意。我一直记得她说这话时的样子,平静地看着电视,而那样的平静是她对过去的无力,感到无奈。 我常跟e说:“你每天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,你很幸福,你知道吗?” e问:“为什么?” 我只好举出一个同学当例子:“R每天都留在学校的day care,傍晚5点才可以回家。他的妈妈要工作,不能在他的身边。你要这样吗?” e想了想,觉得很害怕,用力摇头。 “那你就乖乖待在家,不要老是惹我生气。” e不甘示弱:“可是我一定会惹你生气啊,我没有办法啊!” 某天,送e上学的时候,一位平常很少开口的老师忽然对e说:“你是幸运的孩子,爸爸妈妈每天都送你来上学。” e听后,笑了。 我和e爸小时候都没去过托儿所,也就没有送e到托儿所或安亲班的念头。我唯有小学的时候,因为母亲要出外工作,周末将我寄放在朋友家几个小时,那也只是偶尔。 以e爸敏感、危机感很重的性格而言,他完全没法让别人带他的孩子。 小孩和老人有一个共同点 人们常说妈妈带孩子很辛苦,不如交给家里的祖辈,我觉得这样的想法有些矛盾。带孩子不是很吃力吗,交给爷爷奶奶不是辛苦了他们?或许爷爷奶奶的手腕不一样吧,可以手到擒来。 带孩子,不就跟照顾家里的老人一样吗?孩子小的时候,要照顾他;父母老的时候,孩子也要照顾父母,这不是很正常吗?倘若难带的孩子就送去托儿所,那能不能说难相处的父母就送去老人院?我的前提是,家里明明有人可以照料。这些我都想不透。 小孩和老人有一个共同点,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。小孩很快就长大,老人的生命有限,来不及回神,小孩长大后已变成另一个人,而老人就消失了。 如果心怀责任心和孝心,你就不会问我“为什么不要送小孩去托儿所”。 至于我的健康问题嘛……让我先想如何处理问题的源头——小e。
2年前
最近几年是短视频崛起的黄金时段,我爸爸也乘着这段风潮,开始热衷于向我们推送一些链接,并点名让我们一定要从头看完然后附上观后感。我不晓得我的姐妹对此举是何感想,不过我非常困扰,以至于每每看见他分享的内容都选择忽略,却又被迫回应,从而陷入两难。 主要是那些视频都在歌颂父亲的伟大,套用曾经的催泪歌曲〈父亲〉,搭配一样的内容:爸爸赚钱把我们养大的辛苦,子女却不晓得感恩。一样的内容,有些是电影片段,有些是动画,千篇一律,让这首本应感动万千子女的歌曲沾染了流量气息,徒增几分市侩感。 最初看到这类视频我还会有些触动,到后来却已麻木。到底这些视频的受众是谁呢?应该是要提醒子女珍惜父母的付出,但不孝子并不会因为一个视频改变,有孝心的也不需要这些反复的提醒,只能够在某些特殊的日子赚取几分眼泪罢了。 我爸爸的要求让本就不知道如何反应的我更加为难。该给什么样的回应呢?谢谢爸爸,你辛苦了?这应该是他要的回答,我却觉得难以启齿。不是因为我不感谢他的付出,而是因为这一切都显得太过表面。每条视频都在强调爸爸的好,爸爸的难,却没有一条提到子女在父母面前失去的话语权和子女相应的付出。爸爸们确实赚钱撑起了这个家,但他们也赢得了这个家的绝对话语权——父母是绝对不会犯错的,就算犯错也是为你好;最极端的情况下,孩子反驳的任何一句话都被视为不孝。这种情况难道就没有发生吗?为什么没有一起被放在视频里?单就这一点我就不想对这个视频发出任何感想,因为平面的视频不可能展示出生活的立体。 不举牌并不代表看不上 但偶尔看着这些视频我又会想到我爸爸的脸,想像着他当时的心情。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画面,他看到了他的付出,我看到的却只是视频。曾经有一段时间家里很穷,那时没有人明说但我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压迫,映照在爸爸向我们借钱时视线游离的双眼。后来好不容易撑过那几年,爸爸用讲故事的语气告诉我们那时他兜里只有10块钱,面对见底的油桶,无助化为眼泪一滴一滴落在方向盘。轻描淡写的同时挥舞着一把刀把故事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,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是怀着怎样的迷茫,却又尽全力再次扛起了这个家,甚至做得更好。 这难道不比一条条流量视频更动人吗?一次次刻意的指出像为父爱估了价,不举牌并不代表看不上这份无价之品,但求爸爸能够明白这一点,少发这些视频。 好啦,该去给他回馈了。谢谢你爸爸,你辛苦了。
2年前
2年前
2年前
2年前
2年前
3年前
3年前